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前身为历史系,创建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汇聚延安、东北、京沪等地区的精英人才于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专门培养历史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学术机构。自创建以来,先后有杨公骥、郭守田、陈连庆、徐喜辰、张亮采、赵俪生、孙守任、林志纯、丁则民、刘祚昌、李洵、朱寰等史学名家执掌杏坛。
1948年杨公骥教授等主持了新中国第一次田野考古“西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1955年由林志纯(日知)教授等发起,在全国率先举办了有苏联专家参加的世界古代史、亚洲史研究班,为新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诸如刘家和、毛昭晰、刘文鹏、周怡天、崔连仲等知名学者都曾在研究班学习。1981年,世界古代史专业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专业点。1984年,李洵、陈连庆教授等受教育部委托主办中国古代史助教进修班。1986年,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专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博士学位专业点。1988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被确定为国家高等 学校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确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单位。2000年,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世界史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4年,历史系撤系建院,历史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立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国家学科调整,中国史、世界史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点;考古学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7年,世界史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20年,历史学入选教育部历史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世界史学科再度入选国家“一流建设学科”。2023年,历史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历史学师范类专业三级认证。此外,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教学(历史)获批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获批为人事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多年来,学院一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所在单位。下设有中国史系、世界史系及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世界中古史研究所、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东亚研究院、明清史研究所、美国研究所、东北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所、中国边疆地区历史与社会研究东北工作站、国际教育法治研究中心、亚洲文明研究院、东北抗联与伪满洲国资料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科研单位。其中,东亚研究院于2016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2017年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是教育部在东北师范大学设置的首家区域与国别研究机构,2019年成功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引智基地),基地名称为“东亚研究创新引智基地”,2020年入选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023年,成立东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
近年来,学院教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暨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目前在校本科生595人,硕士研究生582人,博士研究生235人(截至2024年9月)。
学院始终坚持“务实求真、育人为本”的理念,扎实推进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内涵式发展。作为传统学术领域的世界上古史、世界中世纪史、美国史、明清史和文明史比较研究,依旧保持雄厚的研究基础和鲜明的学术特色;作为新兴学科的东亚史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念,引起了海内外学界的关注。2011年教育部历史学学部的学科研究布局报告中,东北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内“古典学”和“东亚史”的重要研究机构。同时,先秦秦汉史、东北区域史、文化遗产保护与规划、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课程教学论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学院陆续推出的“地域文明研究书系”、“西方古典学译丛”、“世界文明史研究丛书”等系列标志性成果,获得了学界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考古学报》、《思想史研究》(日本)等海内外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三联书店等知名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近百部,其中7部著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优秀著作成果文库。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5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和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清史编撰项目、中华外译项目、冷门绝学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等100余项,为学院的科研与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与经费保障。根据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结果,世界史学科多年(2017/2018/2019/2023)在全国三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中位列第一。
学院教师以育人为天职,强化基础训练,导入一流研究,推进教学改革。自20世纪50年代起,学院教师就主持和参与了高校历史教材及参考书的编纂工作,如《古代世界史》[附图一册](东北师大历史系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教研室古代史组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东北师大历史系编)、《民国以来大事月表:1912.1.1~1927.8.1》(东北师大历史系编)等不一,是国内高校历史学教材编写的主力军和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以降,世界史和中国史专业教师还主持编写了《世界上古史纲》(林志纯)、《世界中古史》(朱寰)、《中国历代食货志汇编》(第一、第二辑,东北师大历史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论丛》(东北师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编)、《简明中国古代史》(东北师大历史系编)、《先秦史》(詹子庆)、《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高尚志、冯君实)、《隋唐五代史》(吴枫、陈伯岩)、《明清史》(李洵)、《明清史大事年表》(东北师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第二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史学习文献及参考资料》(东北师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历史地图制图学基础知识》(关荣朴编,油印本)等。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院教师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又编写了《中国古代史》(赵毅等)、《世界史纲》(马世力等)以及“马工程”重点教材《世界古代史》(朱寰等)等。以上教材和参考资料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几成国内高校历史专业师生必备之书。
猜你喜欢
评分统计
(满分5分)
共0条评价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你要说点什么吗?